热议 | 盉、罍、鬲、匜、斝……进了博物馆却觉得自己像“文盲”?
盉、罍、鬲、匜、斝、彝、戣、卮、盨、簋、盨、甗、觚、觯……这些字你都认识吗?
前不久小编的朋友圈里有人提到看展时碰到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问题,几番犹豫后终于向同行的朋友开口:“那个半包围里一个‘也’的字怎么读?”,还抱怨展品因为没有注音看得十分费劲。这让小编开始思考,博物馆有必要在生僻字旁标注拼音吗?如果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些由生僻字引发的难题吗?
你会读这个字吗?尽管文中已经作出解释,不知道读音仍然是一个遗憾。
有必要标注拼音吗?
观众需求不容忽视
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想必不少人碰到过生僻字,它们大多出现在青铜器的说明牌里,常常是观展的“拦路虎”,许多人甚至直呼“觉得自己是文盲!”
每次逛博物馆都觉得自己是文盲🙈很多字不标注拼音完全猜不到🙃
逛博物馆逛得我心如死灰……我就是个文盲!还好牌子上标了拼音,不然好多字不认识。
每次逛博物馆都觉得自己是文盲……其实可能真的没有这些字吧……
这种没有注音的生僻字对专业文博人来说也许并不是难事,但是博物馆面对的更多的是普通观众,他们的反馈也颇为重要。早在数年前,就有观众在论坛上发帖《跪求XX博物馆新馆的馆长,能给那些文物名字全部标个拼音吗?》,该网友列出的鑃、匜、鬲、簋、甗等五个字只有“甗”标注了完整注音,其他四个字就算在英文翻译中找到了拼音,也无法得知其声调,仍旧让人一头雾水。
该网友在论坛上的发言
《学会这些字,到博物馆轻松变学霸》的文章也曾在朋友圈热转,甚至有网友在“我向总理说句话”的栏目里反映这一问题,可见博物馆的生僻字难倒了不少人,普通观众对生僻字注音的需求不可忽视。
“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中的网友反映
由此看来,博物馆在说明牌、展板里给生僻字注音是十分必要的,试问如果观众不认识展品名字,又怎么理解展品内涵呢?仅仅依赖于自行上网搜索或查字典,不仅会阻碍本应顺畅的观展流程,也难以真正记住读音,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来自博物馆的回应
有许多博物馆积极回应了观众的这一需求,贴心地给生僻字注音,被诸多观众大赞人性化。
好在湖北省博做得很人性化、科普化,那些不认识的字都有拼音注音和意解。
山东博物馆,算是见过博物馆里大厅最大气的一个了……人性化的是把一些生僻的汉字都注上了拼音。
四川博物院青铜器馆逛ing,发现自己俨然成了文盲,很多字都不认识,好在展品名字边都标上了拼音。好贴心。
同时,在文物的新媒体宣传上也不乏许多生僻字,如若加上拼音的辅助,在方便阅读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宣传效果。
网友对该系列海报标明拼音的评论
拼音需要注意规范
虽然很多博物馆从观众角度出发,为展品介绍加上了拼音以便理解,但偶尔也会出现错误。例如,在某个海洋馆里,读音为[hòu]的“鲎”字被标注为了[biē],其误导作用不容小觑。
巨型羽翅鲎[biē]应为[hòu]
也有博物馆的拼音标注错了位置,这就需要给工作的严谨度打上了一个问号。
左图应为[wèi] 右图应为[duì] 图中声调标错了位置,分别标到了i和u上
因此,博物馆致力于人性化措施的同时,应保持严谨的态度。如遇专家学者也暂时无法厘清的读音问题,可以在旁标明,一目了然。
国家博物馆展厅里的特别说明牌
标注拼音就够了吗?
只有拼音也不够
不过,简单地标注拼音只是扫清生僻字障碍的第一步。生僻字之所以会造成不便,是因为21世纪的我们对千百年前古人习以为常的器具并不熟悉,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早已退出使用领域。所以即便知道了读音,也很难真正地看“懂”展品,观展只能如同走马观花般了。
还有青铜器根据器形、大小、作用的不同称呼实在太多了,如果常设馆能够普及一下就更好啦!
只能靠英文解释?
有的观众则抱怨只能靠英文介绍来了解展品,然而这个方法对于很多不懂英文的观众来说根本行不通,也并非良策。
来自博物馆的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博物馆不仅标注拼音,还会对展品的用途、意义作简要说明,为观众答疑解惑。
保利博物馆(左上);平顶山博物馆(右上);四川博物院(左下)
也有的博物馆例如浙江省博物馆在展厅里免费提供手册,为固定展览中各个单元的难字提供拼音和中、英、日三语注释,必要时还附有图片。手册小巧便携,按楼层、展览、单元顺序排列,清晰有序,查找方便。
除了标注拼音还能怎么做?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更有博物馆主动寻找其他应对生僻字的办法,通过不同活动增加观众的知识储备。海宁市博物馆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藏品生僻字识字答题活动”,设置五个问题邀请读者参与,答对者有机会获得礼物,一天之内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确保趣味性的同时科普文化知识,一举两得。
安阳博物馆、沁阳博物馆等曾举办“博物馆里的生僻字”系列展览,分为青铜篇、瓷器篇、陶器篇等,采用注音、图示和释文三者结合的方式让前来观展的市民对这些生僻字不再陌生。
沁阳博物馆“博物馆里的生僻字”系列展览
给文物的生僻字标注严谨正确的拼音以供观众理解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简要的文字、图片解释也不可缺少。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却是观众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人性化关怀的表现。
对此,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尴尬情况?
欢迎留言讨论!
文末彩蛋
盉hé、罍léi、鬲lì(作器物)、匜yí
斝jiǎ、彝 yí、戣kuí、卮zhī、盨xǔ
簋guǐ、甗yǎn、觚gū、觯zhì、翣sh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选取自微博、知乎、论坛等平台,内容稍作调整
作者:Zie
编辑:祝焱#祝焱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回顾往期精彩招募 | 加入这个研究网络,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之路等你来解锁
文化遗产受到威胁!联合国、国际博协、美国博物馆联盟均发声谴责!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48家馆长齐聚,共商如何讲好“黄河故事”
▼点击“再看”,不做观展“文盲”